如果我們給時間更多的生命
生命也會給我們更多時間
大腦在雲端,我們與「現在」錯身而過
我們確實不夠留意周遭的事物。當我們匆匆穿越市區時正是如此,當我們一邊講話一邊聽音樂時也是:我們讓豐富的世界黯然失色,與現在逐漸疏遠。已故美國作家鮑列斯(Paul Bowles)寫道:「我們以為生命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,但所有的事情都只會發生那麼幾次 --- 或者只有一次。你還會想起童年的某個午後幾次?那已成為你生命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沒有這個下午就無法想像你的存在。或許再四或五次,或許連一次都不到。你還會看見幾次滿月?也許二十次。」
仔細留意一下就會發現,自己花太多時間胡思亂想、做白日夢。過去和未來不時徘徊在腦海,對現在卻總是心不在焉。時間流逝的程度比我以為的還要多,好恐怖 >.<
把時間拉長一點
心理學家詹姆斯曾以感傷的口吻寫道:「年輕時我們隨時都在主觀或客觀地製造新的經驗…這投時間的回憶糾纏紛亂、難以計數而且巨細靡遺。然而在這些年歲消逝的同時,這些經驗變成我們幾乎不再注意的例行公事。日子日復一日、週復一週的漸趨平淡…而歲月變得空虛,最後崩塌瓦解。」
即使不再年輕,只要我們用心生活,必然能建立新的回憶,使那段時光在回憶中更加豐富。魔山的敘事者說道:「我們當然明白,改變習慣和培養新習慣,是維持生命與恢復時間感的不二法門。」
突然想起最近要結婚的同事說:「到了這個年紀,不結婚,人生好像就無法繼續走下去。人生就是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適應,找出新的平衡。」生命的路途不可能是一直線、一成不變的,而且還需要一些勇氣。
對速度上了癮
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比較好:有時間或沒時間?
答案並不如表面看來那麼明顯。行事曆排得越滿,想要喘息一下的欲望就越強烈。然而壓力一旦解除,無所事事同樣叫人難以忍受。有些人到了週末會有頭痛等不適症狀,更折磨人的事另一種空虛感:害怕、懶散和一種罪惡感,不知道要做什麼。我們變得情惡劣,感到寂寞,自尋煩惱。
有沒有很貼切?
所以,常被抱怨的緊張忙碌,或許是為了避免空虛感:把日子塞滿約會,好讓時間不會變得太漫長。或多或少,我們追求的不是讓自己有多餘的時間,而是缺乏時間。
我們的文化價值,讓人不容易從這兩難當中找到出路。我們把「填滿的時光才是好時光」的想法內化到大腦的最深處。在我們這個工作至上的社會,浪費時間是所有罪惡裡最糟糕的。
越南裔的禪僧一行師曾說:「不要老是說:『別光坐在那兒;做點什麼吧。』我們應該反過來說:『別做什麼,光坐在那兒就好。』」
…其實,時間過得比你想得還慢。…過了好一會兒,你感受到自己開始放鬆,因為偶爾一次什麼事也不必做而感到滿足。時間在呼吸吐納間過去了,你勇敢地直視空虛。…
孤獨不一定寂寞。不一定要被工作、約會、任何事塞滿。多花點心思感知自己,就可以很富足。
只要多留心,就可以經歷到如許之多的時間。法國討人巴贊(Herve Bazin)曾寫道:
河流沒有流動,是水。
歲月沒有逝去,是我們。
在一心多用、壓力、缺乏動機之間,歲月不知不覺溜走,只剩下空白。
[Google 提供的廣告]
留言列表